读《美国十讲》最后一讲

鸦片战争到二战期间

相对来说,在近代时期列强中美国对中国的损害较小,而中国从对美关系中获利较多。其中有几个历史节点可以窥见一二。

  • 1844年《望厦条约》是中美之间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 1868年的《蒲安臣条约》是鸦片战争后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平等跳跃;
  • 接下来的《排华法》,使得在美国冲击、迫害华人的事件变本加厉,给华人造成很大的伤害;
  • 其后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使得美国获得约三千多万两白银的赔款,然而美国在算计后把剩下的以前多万两银子退回给中国办学,当然其中也有中国外交官的努力,主要是为了让中国人了解外国的情况,有利于化解仇恨,促进和平,这一行动还带动了英国和日本;
  • 后来巴黎和会中,美国为了争取日本加入“国联”,偏袒日本的屋里要求,给广大中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造成很大失望。
  • 抗日战争中派遣飞虎队来作为志愿者支援中国,随后在1943年废除了与中国签订的所有不平等跳跃,随后其他国家跟风。
  • 后来在美国的坚持下使得中国的一成为联合国的发起国和五个常人理事国之一,然而在雅尔塔会议上,美、英迁就苏联背着中国同意了损害中国主权的条件,包括外蒙独立,也是众所周知的。

另外有一点,美国民间对中国的援助很大,在这一点上,我们常常把民间和政府混为一谈,其实两者行为有时可能吻合,但一般是独立的。例如美国私人、教会以及工艺基金会对中国的教育、文化、医疗等各方面现代化都有积极的贡献。

国共内战到1970年代

二战后,美国理想地引导中国成为一个共产党、国民党以及各民主党派共和的一个国家,因而有了马歇尔调停,结果失败。在国共内战期间,美国采取的是片面支持国民党,出枪出钱。后国民党在大陆垮台后,美国一方面不支持国民党反攻大陆,另一方面又阻止中共武力统一台湾。然而在毛泽东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后对中国采取的是遏制和孤立政策。知道中苏关系瓦解后,开始了谈判到合作的转变。

1970年代以后

在这之后的这些年,是属于一种既有摩擦又有交往,实际上是关系越来越紧密地过程。中美正式建交正好与中国的改革开放相吻合。按道理讲,中美之间应该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在不断摩擦、磨合的过程中,若从战略趋势上看,粗略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差不多每十年一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

此时正值改革开发初期,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需要美国,美国认为一个稳定、朝着改革方向发展、对美友好的中国符合美国利益。中美两国在处理国际共同关心的问题和热点问题上合作多于对抗。

第二个阶段

1989年以后,形势突变。苏联威胁不复存在,天安门风波使中国政府成为国际谴责对象,人权问题成为中美关系中长期的焦点。然而在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后有所改变,由于继续经济开放,双方在经济利益上有了共同点。于是在1994年克林顿政府决定人权问题与最惠国待遇问题脱钩,第二任内实现了两国首脑互访。

第三个阶段

进入21世纪,美国现在不再担心中国,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却担心中国实力强大,中国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不一定被美国认为总是符合美国的利益,而要加以防范。所谓“中国威胁论”,在相当一部分人中有市场。

目前关系总结

目前的中美关系总结起来就是既相互防范,又相互依赖。

小鹏 wechat
公众号:数据Ma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