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昨天晚上看一个公开课《positive psychology》的第11集“养成良好习惯”,真的是让我有了顿悟(aha experience)。那一瞬间,我将视频暂停了,在卧室里走来走去,兴奋地停不下来,手舞足蹈,感觉非常幸运——在这个时候看到了这个视频,重要的是我解开了我的一些困惑。由于有些困惑由来已久,这次的拨云见日、眼前一亮、醍醐灌顶般的感觉,在我现在敲打键盘的时候都能回味到并且浸入其中。那种high潮可以说绝对是高质量的持续性的兴奋,总之是一次美妙的人生体会。
回顾
最近一年我老是会计划着一些自我学习、锻炼的计划,借以提升自我,可是好多计划坚持着一段时间后,总是容易付之东流。人总要给自己一个说法,我也不例外,因此总结了几条原因:
- 自律还是不够,还是老想着放松娱乐;
- 性格中的保守主义,习惯于熟悉的事物而惧怕改变;
- 中国人的人性里的怯懦,害怕挑战,缺乏勇气面对未知的事物;
- 计划赶不上变化,总有些事情打乱我的计划,却少了应对的策略。
按照逻辑,摆出原因之后是开始考虑解决方案。
- 针对加强自律,可以分内外两个方面来做——
- 针对第2条、第3条,我尝试着一些改变,让自己感到不舒适,也正好应对着课程里的走出舒适区到延伸区的做法(当时还没看过这个课程,是自己想的),有些挑战,但不会感到恐惧。可是这个真的是很困难,效果自然不佳了。
- 针对第4条,解决是,做更加周密的计划——考虑到有时候的变化因素,比如说,有时下班晚点,还想进行自我学习啥的就稍微开个头,把剩下的任务量顺延。可是几经折腾,发现往往顺延之后接着还是顺延,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看起来有没有觉得很失败?其实也不完全,我只是想多点铺垫而已。
成果
坚持
其实有些计划还是有些坚持的,甚至直到这一刻。比如坚持写日记,从去年11月份到今天断断续续也谢了近200篇的日记,只不过开始想着都是清晨写,结果往往不定时去写的;另外如跑步,现在只要晚上下班早些,还是尽量回去跑的,保证每周有至少一次跑步,有点少?是的,因此下个目标是每周三次。
转变
此外也有一些价值观上的一些转变,这是通过理性的思考实现的。
比如我过去一向不喜欢去关注时事、热门事件。原因有几点:
- 首先新闻刚刚出炉,往往是热气腾腾、充满诱惑。而往往我们最先感受到的是它的气味,却很难看清它的样子,更不论味道如何了。这在新闻上的反映是新闻刚刚被炒熟的时候往往只会呈现它面目的很小的一部分。
- 其次,当下最热新闻往往很大一部分是与我们自身关系不大的,当然这是从有无切身体会来考虑的。如此一来互联网上的琐碎的猜想与评论会占据我不少的业余时间,那我倒不如来看看有用和有意思多得多的书籍了。
- 最后,由于真相往往为少数人所知,热门事件最后也经常被当事人及相关人私下解决,这对于我们局外人往往不得而知,顶多也是“小道消息”“坊间传闻”之类的,而这些终将伴随着时间淡出公众视野,并且我认为脱离事实的评论并无多大意义。
现在我有所改变,我开始在思维上慢慢地摒弃一些成见,最显著的是开始尝试一些原本我在逻辑上拒绝的事情。
比如我决定选择性地跟踪关注一些热门事件,当然这样的做法也有出于这决定本身的逻辑性的考量——对于热门事件这种食物,每个人对于它的样子的描述是不尽相同的,对于味道感受,那么更是较大程度上由个人口味喜好所决定,结果必然是众说纷坛了。其实这本身就包含了以一种社会学研究的意义了。
此外周孝正的一种说法也让我动心,他说他鼓励学生参与一些热门事件的跟踪评论,并且不断做自己的判断,然后与后来事件的一步步发展做对比,如果有偏差就做反思,是自己情绪化的因素还是逻辑处理的失误等等,由此来提高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兴趣
其实对于提升自我途径来说,最理想的莫过于发展有利于此的兴趣。例如我自从大三以来养成看书的习惯之后,会持续地一本一本地买书来阅读,保证不断粮。每天可能看的不多,有时忙起来就上厕所那么一点时间可以看,可是只要愿意挤,不光牛奶,看书的时间也是有的,因为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可是很多个人的兴趣未必就是对个人进取有着很大积极有益的作用的,而多是给生活锦上添花罢了。所以这个暂且不提。
说了这么多,貌似还没有触及我真正想说的——行动与改变以及文章开头high潮的起因。
aha
在《positive psychology》的第11集中Tal有引用到——
要改变人生轨迹,就要从两种基本方法中选择——
- 其一,你可以指引你的能量及注意力,用其整理思想,集中精神,巩固力量,释放情感以及想象乐观结果,从而使你最终获得自信,鼓起勇气,下定决心做出承诺,获得充分的激励去做你要做的事情;
- 其二,你也可以直接去做。(You can just do it.)
貌似第二种方法真的是简单粗暴而有效,并且对比显得第一种方法繁琐而不够干脆。可是我个人认为第一种方法对于那些缺乏自信,心理尚不成熟以及执行力不够人来说确实是一个较好的途径,且是温和渐变式的。总之是因人而异。
然而在改变人生这一说法中,人们经常会提到“自律”这个词语。并且很多人愿意把计划中止的原因解释(这个词很重要,Tal在积极心理学里反复强调如何解释失败是乐观者与悲观者的最大区别)为自律不够。
可是!可是!Tal给了我一个心理学上的一个研究结论:一个人不能获得更多的自律;自律也并不会对成功和幸福感起到很大作用。
很多时候,有些人在我们看来是有着很好的习惯,包括自我学习与锻炼身体等等。其实在他们眼中是“例行公事”(英语里叫“retuals”,总感觉翻译的有点怪怪的,感觉就是习惯吧,但是又貌似有点不一样),正如早上起床不管多累都会去刷牙洗脸,否则会觉得无法见人。这些任务的执行是不需要借助自律的,因此Tal建议我们要建立例行公事,而
建立例行公事需要定义精确的行为,并在特定的时间内执行它们,以深深扎根的价值观为动力。
不过建立例行公事需要大量的自律,所以例行公事不能计划太多,最好为1到2件。之前有人说养成一个习惯要21天,后来好像也有人说要30天,可是根据我自己的经历来看30天根本不够,要内化成一个长期的习惯真的是要长期的坚持。
于此,我终于有点理解为什么在一段有既定任务的时间的空隙里(比如睡觉前一两个小时),你还会有高效的时间利用。
这是因为白天的大部分时间是有被逼的成分或者说是计划内无法改变的,不需要借助自律来完成,因此你才可以利用你那有限的自律来在每天剩余的一两个小时之内来进行高效的自我主动学习或者锻炼身体的计划。
这具体在我身上的体会就是:有一段时间,天天加班,但是回来我还会争取看几页书,有时甚至有灵感一现的感觉。但是一旦某一天下班比较早,或者是到了周末,我会给自己安排好多提升自我的计划,而这些计划大多是我习惯之外的,不属于例行公事,或者甚至说是打破传统思维的、要求突破自我的。这样一来,我的自律会被分摊在较长的时间内,导致自律的分布密度降低。那么借助自律来完成的事情必定是效率低下的,甚至会带来拖延。
很明显,解决方法就是把你有限的自律全部用在短时间来做一两件事来提高效率。想到这里,我就达到了文章开头的美妙的人生体会。
结论
总之结论就是每个人的自律都是有限的,不要高估自己的自律,要充分利用,提升效率,最终建立例行公事。
最后我对自己以往好些计划中止的解释就是:种类过多,跨领域太大,执行有难度,最重要的还是难以靠自律完成所有的,因此结果只能是都没有执行好。
今后
因此接下来,我对自己除了坚持的还不错的写日记之外只有两个计划:
- 每周至少跑步三次
- 每天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文章。
不过很显然,第二个任务今天完成得有点过分了,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