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在上海工作生活已有三年了,作为一个从小地方成长最后通过高考进入大学再毕业后进入大城市工作的大军中的一员,也曾常思考大地方和小地方在我眼中的种种区别——大城市机会多、视野开阔等,而小城市则相反。而本人就自己从事于IT行业的特殊性,从未考虑过就业选择几乎为零的家乡小城,也就未对此问题有过比较深入的想法。然而就在前几天从朋友圈里看到来自知乎的一则问题讨论——你是什么时候发誓自己再也不要回到家乡小城市、农村的?上千计的评论让我看了大半天也没有看完。正是由于问题的特殊性,这其中充斥着的多是对家乡的数落,比如穷山恶水处亲友的刻薄,教育资源的落后稀缺,重男轻女、只着眼传宗接代等等的落后的宗族家庭观念,闭塞不便的交通环境,以麻将为主的单一枯燥的文化休闲方式,难以满足的薪资水平,限制多多的职业发展道路,对于个人、独立性、隐私的忽视,概括起来就是如今的个性及取向与家乡已格格不入,而大城市却提供了实现这些的可能。
在知乎回复中有人纠结于对于三四线城市的定义划分,甚至有人为此拿出了仲量联行根据经济指数和房地产指数而计算出来的一个中国城市的60强排名——
超一线城市:上海、北京
一线城市:广州、深圳
1.5线城市:成都、重庆、杭州、南京、沈阳、苏州、天津、武汉、西安
二线城市:长沙、大连、济南、宁波、青岛、无锡、厦门、郑州
三线城市——增长型:长春、常州、哈尔滨、福州、昆明、合肥、东莞、石家庄、呼和浩特、南昌、温州、佛山、贵阳、南宁
三线城市——新兴型:海口、湖州、唐山、临沂、嘉兴、绍兴、南通、徐州、泉州、太原、烟台、乌鲁木齐、潍坊、珠海、洛阳、中山、兰州、金华
三线城市——起步型:淮安、吉林、威海、淄博、银川、扬州、芜湖、盐城、宜昌、西宁、襄阳、绵阳
其实想想,我们或许不必纠结于几线城市的定义,这里探讨的是多年生长的小地方与成年工作后的大地方的对比,这种小与大可以是农村与城市,也可以是小城市与大城市,甚至可以是国内与国外,总结起来就是在经济、文化有较大差异的两个地方的一个人生抉择,只不过一个是生你养你或离家较近的小地方,另一个是上大学或打工而去的经济发展层次更高的大地方。
而之所以还有这样的探讨,那么一定是因为小地方还有我们难以斩断的羁绊,否则肯定一心扑向大地方了。细想之下,这些东西无非是家人的亲近、稳定安逸的工作节奏、熟悉乡音萦绕的工作环境。如果在大地方你也能够找到这些东西的对应位置,如把家人接到自己生活的城市(这里往深了说就涉及到家人对于离开生活几十年的地方去到新城市所带来的新问题了,暂且不议),找到自己适合且有兴趣最后慢慢有能力掌控好并按自己可以接受的节奏进行的工作,普通话交谈的习惯的养成,对于这个城市的文化、生活习惯的了解以至逐渐适应最后产生对于这份熟悉的眷恋。
在大地方,往往人情关系淡薄,而恰好给现代社会人们强调的个人独立、身心自由、隐私提供了极大实现,这应该是人们获取了基本物质后最大的需求,因而对他们来说,大地方让他们舒适、放松。另外大地方真的可以很大,大到能够包容所有人的缺点,甚至你的过去。但真正可怕的是,你难以接受自己的过去,并对人情疏远的社会没有找到一个处理起来顺当的人际关系应对手段,所以如果要真想待在大地方,那么就要学习着去融入它并做好为此付出学习成本的准备。
而在小地方,亲友关系大部分于此枝叶繁茂,你可以因此找到依托。同时由于从小适应了此处的饮食、口音、生活等文化氛围,工作于此莫不是件轻松惬意的事情,同时离父母亲较近,方便互相照顾,收入不高,但消费亦是不高,稳定的收入为未来几十年已经铺好了坚实的路基。当然有不少人在老家没有什么所谓的关系网,他们仅生计这一条便不会留在家乡,这里不对这种人群分析考虑,而针对较多的是有渠道留在家乡小城谋到一份满足小康生活的人群,也只有他们才最受大地方还是小地方这种抉择的煎熬。像这样的人要努力的在我看来应该是往生活深处里钻,在充分享受小地方轻松节奏的同时,找到自己于此间生活的极大乐趣,尽可能地通过自己的双眼和心来发现身边的美,而无闲暇去羡慕外面的花花世界。不过个人感觉这可能是个更加艰难的过程,网络的方便带给我们的是各种新奇生活和体验的刺激。也许只有在大地方经历几年的生活最后决定回到小地方的人,才比较能够守住身边触手可及的繁华吧。
因此,我挺喜欢一种说法——继续在大城市打拼或者选择回到家乡小城市,同样需要一份勇气。我仅从自身之前辞职旅行的经历便容易理解出去见识过更大的世界更能清晰地看到自己真实的内心。所以对这两种人我都会从内心生出一种敬意,欣慰他们找到了一种更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也许还是不够好,但是至少下定决心并逐渐适应最后必然享受其中了。
但是对这句话,同时也是充满着恨意,恨我们的社会问题太多,地域发展差异太大,社会习惯不同带来的理解偏差,不同文化人群间包容的缺失,体制对于社会发展的限制,文化中和合性对于个性独立自主发展的压抑,以至于我们不能纯粹按照个人兴趣来选择自己的未来,更可悲的恐怕在于很多人尚未发现自己的个人兴趣。可是问题归问题,具体到某个人身上,我始终坚信是有他自身可取的选择范围的,哪怕这个范围很窄。
这种大地方和小地方的抉择多归因于纠结的我们正处在中国发展的特殊时期,城市化的进程在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转变的层面上讲才刚刚开始,在可以看得见的未来几十年里,我们还会遇到更多的问题。如果此时看看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社会议题和政府决议,那都是针对极少部分人群的区区小钱,放在中国没人会在意。所以,我们有时应该为生于这样的一个社会而激动,有那么多的可为,又有那么多的限制,那么究竟何去何从呢?
处在一个问题众多的社会是我们的无奈,却也是属于我们的一份幸运。也许某一天,社会发展渐渐平稳。到那时,这样类似的大问题可能不会再有,人群也可能细分再细分,再也难有同时几亿人关注的事情了,那时的我们到底会感到一种欣慰还是一种失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