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过程
从李承晚下台到朴正熙政变的一年多时间里,韩国经历了徐政过渡政府时期(1960年4月26日-1960年8月21日)和第二共和国时期(1960年8月13日-1961年5月16日)。其中短暂的第二共和国是许多民主人士的不灭意义,在后来漫长的威权主义时代,这是一个经常被怀念的“民主”的好时光。可是就是这样被认为“民主”的时代,表现的更多的是当时韩国许多的阶层的政治文化上的落后,尤其是民众运动团体和激进力量所表现得一些品质与民主的境界相去甚远。
李承晚政府的遗留问题
李承晚时期在民主的形式框架下出现了一个传统型的独裁政府,这个责任却不在于民主制度的缺陷或者民主形式的不完善,而在于政治精英们的文化缺陷,李承晚和自由党与各个反对派的斗争,不是因为政治理念或政策取向上的分歧,而主要是因为争夺个人或小宗派的权力,他们把民主政治作为谋取个人权力和利益的舞台。民主是高尚的、坦诚的、有道德良心和责任感的人们的政治,而不是狭隘的、虚伪的、唯利是图、唯权是尊的人们的政治。然而在集权上远不如后来的朴正熙,可以说50年代的韩国既没有形成有效的民主,也没有形成合理地集权。它在民主和集权上都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政党之争
“4月革命”给自由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使民主党意外地翻身。而由于民主党当初的成立就是由一些在野的右翼势力联合起来的,开始就有两大派系,即“旧派”和“新派”。此后在修改宪法的问题上,由于各方的利益考虑,使得旧派和自由党站在了一边主张放弃总统制而转变为内阁制,而新派则主张在目前的总统中心制的基础上做一些小幅度的调整。最终在协商下旧派人士尹潽善当上了总统,按照本来协商的结果是总理由新派的张勉担任,但是旧派却放弃了承诺而提名旧派的金度演结果却在国会表决中没有通过,最后不得不提名张勉而通过。因此民主党的分裂已经不可避免,与10月8日旧派领导核心宣布独自成立“新民党”。然而在此后的民主党中又有实权派(即老壮派)、少壮派和协作派的划分,这里主要是少壮派对于权力要求达不到要求而专门与张勉的领导核心作对。而张勉的对这些党派纷争的处理是分配权力来解决矛盾和得到支持,然而每次权力分配都制造除了更多的矛盾,他又不能不利用这个办法,因为当时的政治文化没有根本的改变,大家都是为了个人或小宗派的权力而斗争。
不要高估民众的智慧
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具有某种整体性,政治精英身上的弱点在民众身上也同样会有。只是因为岗位和职业不同,暴露的侧面不同而已。在过渡阶段,民众的行为同政治精英的行为一样,有时候符合民主形式有利于推动民主发展,有时候却并非如此。
一般而言,在本土文化与民主形式发生融合的早期阶段,民主的最可靠的代表是民主的形式本身,而不是某个社会群体。当一个民族的本土文化尚未与民主形式达到一定程度的融合时,所有的社会部分都是有问题的。
在当时,亲李承晚势力主要包括自由党、行政与警察系统、上层军官以及与李承晚政府勾结的企业家,他们被看做是“反革命势力”,而反李的力量主要是由学生、教师、舆论界、宗教界等领域的部分人以及各反对党所组成,他们被看成是“革命势力”。
如果说民主党的政府像许多学者认为的那样是一个民主的政府,它的政策对政治与经济的发展也是有益的,那么,“革命力量”的无休止的反政府运动的合理性就大大值得怀疑。韩国由学生、市民等参加的有幸视为活动经常被习惯地成为“民众运动”。在第二共和国时期,因为政府是民主的和积极向上的,反政府运动的性质也就发生了变化。而且这些所谓的“民众”恰恰不是普通民众,而是年轻学生以及其他知识阶级,一个被认为是民主意识觉醒了的群体。然而,他们的“民主意识”是很粗糙的,非理性的成分居多而理性的成分却很少,民主参与只停留在随心所欲地搞运动和发泄不满的水平,潜藏着颠覆民主的巨大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