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论“文艺青年”“高富帅”等网络用语现象

目前网络上各式各样的词汇大为流行,为众多网友所竞相追逐,有时已经到了这样的地步——只要接触任何除自身以外的人或事物,就可能无法避免耳濡目染这些东西。我这里所谈的大多是对人的种种标签式的定义或描述。如“富二代”“文艺青年”“二逼青年”“高富帅”等等。

首先不针对具体词汇地说,这些用语的确描述了我们这个世界当中的某一类人的某种特征。然而这些词汇往往根据某类人的某一个方面或少数几个方面来描述,比如外貌、身高、经济条件、家庭背景、爱好等等。就算是全部涉及以上方面,你就能保证能完整地预测一个人吗?就能判断他的性格或素质吗?显然这样未免过于偏颇,对于人这样一个有着复杂性、多面性、善变型的动物而言。

再谈这些词汇的背景吧。这样对人标签化的词语描述,多是出自这样的可能——在社会生活中,发生了一些事件,参与这些事件的人有着类似的条件(如外貌、身高、经济条件、家庭背景、爱好等等),并且这些事件在频繁地(注意:这里不一定是指次数多,因为有时候一些事情经常成为大众焦点,从而在人们的脑海中造成经常发生的错觉)被人搬到网上时引起了为数不少的人的反响(这里有羡慕嫉妒恨、或有强烈的批判谴责,或有抱不平、愤怒,或是兼有之)。然后这些人就被他们身上这些类似的条件所定义了。

这种从众多事物中抽取共性来概括之的方法,在逻辑上是有一定道理的,然而真正的问题在于这些标签的使用上。

这些标签自从诞生后,随着它们的覆盖范围越来越广之时,一旦发生了某某焦点事件,就经常会有焦点人物被贴上某种标签。所以经常容易看到这些类似的言论:“一定又是‘富二代’,要不然就是‘官二代’”,然而这些焦点事件的原因并非总是由于这些人物所属标签所造成的。但如果有多数事件就是这样的话,貌似贴标签就是合理的了?可是毕竟这些事件的原因很难用一两个标签解释完事,也更难说是多数发生的。这时还会有人说:“既然这样,贴标签总不是什么大问题吧?”事实上,问题是这里标签的意义在于屏蔽而不是展开思考,这对就事论事,合理、公平、客观地解决事情所带来的后果造成一些不便。所以有说“标签盛行的地方,理性则易于枯萎。在将对方以及自己的思维极端化的背后,是认知上的懒惰,以及一劳永逸式教条的渴望”。

日常生活中也会有人针对身边的某人干的某一件事或某一类事贴上一些标签,初看权当玩笑之语,可是久而久之,这些标签就会终结了某种话题的讨论。而事实上,很多问题的讨论怎么可能以一两个标签作为代表,而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复杂理性的辩证过程,而且这个过程需要不断在认知上加以拓展、修正,然而这时想着一劳永逸的人简直不可望更不可即了。

小鹏 wechat
公众号:数据Man
0%